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八章 改革 (第2/2页)
年时间追随各地长官学习为官之道,合格者,再经过州牧面试,即可为官。若是实习一年后被长官评级为劣,可再换一名长官实习。只有两次机会,好好把握。” 前期刘可打算亲自把关,所以就由他亲自面试,后面权利再下放到吏部。 至于徇私枉法的情况,刘可也考虑到了。 比如说,举报一名贪官,有额外加分。 至于是太学学生因为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让他跟随的长官直接评级为优秀,刘可觉得还是可以接受。 关系户何苦为难关系户,他自己还是皇亲国戚呢。 这一点,众人都没有表示反对。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以来,儒家就是唯一的大哥,在座的哪一位不是儒学的坚定支持者? 刘可给儒学开后门,他们支持还来不及。 至于世家,更是欢欣鼓舞。 世家基本上也是靠儒学发达的,他们跟谁过不去,也不会跟儒家学问过不去。 甚至,他们直接把儒家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比如说,这个人既是世家子弟,又是太学学生,概率是很高的。 至于寒门,始终占据的是少数席位,但是并不是没有机会。 比如说,刘可喜欢寒门子弟,而一名中正有推举三人的权利,那么他就会参杂一名寒门子弟。 或者说,刘可直接选任一名寒门大儒为中正,他自然会照顾寒门。 这也是刘可把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原因。 你要是选了三个世家子弟,看你不爽,明年你就不是中正了。 “叔父,这件事就交给你完善,莫要让天下学子觉得不公。”刘可道。 蔡邕当即拜服,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当然,到了最后,太学出了很多吏,而不是官…… 这两个选官方法,大概占据了二分之一名额。剩下的二分之一,刘可自然是留给了科举制度。 现在的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征辟制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喊你来做官。 因此,寒门很难有出头之日。 而科举,就是相对公平一些,大家一起来考试,优秀的直接录取,都有机会。 若是刘可直接提出科举制度,怕是会被所有人喷死。因为,这极大地损害了士族的利益。 最经典的就是隋炀帝,原本,他再怎么横征暴敛,都影响不到他的统治,毕竟反叛的只是百姓而已。 可是科举制度一起来,世家都跟着反叛,这就受不了了。 隋炀帝一生做事好坏各占一半,比如大运河之类的,但是他的评价秦始皇差远了,这就是得罪知识分子的下场。 有了上面两个铺垫,刘可再提出科举制度,就更加让人容易接受。 考试内容是什么? 必定有儒学。 所以蔡邕第一个站出来赞成,道: “此乃善举!” 原本,他还在为儒学担忧呢,比如说,九品中正推举可以直接为官,为什么太学的限制这么多。 现在,又来一个科举制度,真是大善! 只有郭嘉看出了其中的名堂,主公这是为寒门铺路啊,不准确地说,是为了取缔世家特权。 科举制度一下子占据了二分之一的名额,这野心不可谓不大。 但是,士族和儒家都会因为受益。 不就是考试吗? 难道我们会考不过那些泥腿子? 可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还真会考不过。 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寒门的基数大! 世家再牛逼,能有几个人啊。 别看现在世家蒸蒸日上,那是因为掌握着知识。 现在,主公把知识送上门了,又把当官的机会留给寒门了,寒门要是再不能崛起,就是辣鸡。 等到寒门在官府的话语权逐渐扩大,也就是主公收网的时候了。 好大的布局…… 扬州,将会因一个人崛起,那就是刘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