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君临天下_第二百零八章 感同身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八章 感同身受 (第2/2页)

再度昂扬。
  这首诗表达的东西他很喜欢,非常能够让他精神振奋。
  单单第三句那个单于夜遁逃,朱棣就表示自己很喜欢。
  以他接受的文化教育,当然知道这首诗,看似是在写汉朝时朱广,卫青霍去病等绝世名将,杀的北方匈奴溃不成军,匈奴单于都落荒而逃。
  但实际上却表明的是,中原唐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碾压。
  这可不就是个上好的兆头吗,大明很快就要对北方的突厥人动手了,这首诗一拿出来,不就象征了大明的必胜吗?
  好,这首诗写得好,朱棣心里暗自做了决定,回去之后就要挂起来。
  再把这第九首诗也叠到了沙发上之后,朱棣等待起了唐均的落笔之作。
  看唐兄弟这架势,最后两首诗花的时间肯定最长,要论质量和水平,指不定比前面几首还要高明一些。
  刚刚那首单于夜遁逃,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就等作为底轴的最后一首诗了。
  就像考试一样,一般最后一道题都是最难的,要放大招也是在等最后放。
  果然,唐均在思考了一阵之后,缓缓的挥舞起了手中的毛笔。
  也不像先前那般行书潇洒自如,婉转飘逸了,反倒变成了四四方方,十分严肃工整的楷书。
  朱棣不由整个人都惊讶了起来,有时候写什么书法,就代表了这首诗是个什么意境。
  看来最后一首诗,情感比前面所有的诗都要强烈,否则唐兄弟绝对不会行书变楷书。
  很快,随着唐均一笔一画的勾勒出一个个大字,这首诗就浮现在了纸上。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生是大明人,死亦大明兵!
  在最后一个字落笔之刻,朱棣顿时浑身一震,只感觉热血涌上头来,浑身寒毛倒竖,不由得感到头皮发麻。就单单这首诗,仿佛景象已经浮现在他的眼前。
  在万里之遥的西域,一座孤零零的孤城,镇守在大明和外邦的边界上。
  不论是番邦小国的野心之辈,还是西域中那些极度不稳定的危险分子,任何想要动摇大明在西域政权的存在,都需要越过这座城池。
  无论是多少敌人,无论敌人有怎样的战斗力,也不管镇守城池的大明士兵要血战到何种地步。
  这座城池中的大明士兵始终不后退半步,活着是大明的士兵,死了也是大明的忠魂。
  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却仿佛在朱棣眼前完整的展现了无数个画面。
  在震撼过后,朱二陛下就忍不住有些泪目了。
  文字的感召力向来是极其强悍,从这首诗中,朱棣能够清楚的体会到,大明将士的忠魂和荣耀。
  这就是大明强盛的根基和关键!
  在浩浩大明,万邦来朝的巨无霸帝国之下,是无数大明将土埋骨他乡,永镇边陲换来的。
  正是有着忠义无双的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打造出来的大明帝国,才换来了天下万民的安康。
  虽然朱棣不知道唐兄弟是如何写出这种意境的,虽然大明立国至今也不过才余年。
  但就是这种景象,朱棣却能想象得出,他的眼光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未来,大明在西域真就有这么一幕景象。
  震撼了好一阵子之后,朱棣才深吸了几口气,把情绪平稳了接着郑重其事的接过了这张纸,又反复朗诵阅读了好几遍,才忍不住开口问道:“唐兄弟,你是如何描绘出这般景象的,莫非你今年才这般大的年纪,我还真要以为你上过战场扛过刀枪。”
  “倘若不曾杀过战场杀过敌,恐怕不会有这般真切的情感,也写不出这般波澜壮阔的气势,更加不会有你这么深刻的见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