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佳人_第6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1节 (第3/3页)

是全竹宴,都有统一的风格,三湘宴麻辣,全竹宴清淡,而满汉全席里的每道菜都不尽相同,各成一派,明珠豆腐滑嫩清淡带着海鲜的鲜香,红梅珠香酸甜可口胜似甜点,八宝兔丁口感层次丰富,酸辣甜咸皆有。
  在下筷之前,你永远想象不出下一道菜是什么味道。
  吃到最后,评审们好似方才吃下的三十多道菜肴都成了梦幻泡沫,他们又变成了开赛前腹中空空、饥肠辘辘的老饕,若不是规定每道菜只能尝一筷子,他们恨不得多夹几口。
  然而,四位选手的烹饪水平都是业内顶级,所以无论是品尝哪道宴席,都是味蕾的极致享受,单从评委们的表情很难判断出什么。
  冠军究竟花落谁家,将要通过投票产生。
  主持人将鱼莜等四位选手及其助手请上了舞台,每人面前都摆有小方桌,而每位大众评委的手里都握有一把主办方特制的银汤匙,专业评委持有金汤匙,评审觉得哪道宴席最出众,便将汤匙放在相对应选手的桌上。
  银汤匙记一分,金汤匙记三分,最后以分数最高者为大赛冠军。
  等待投票时,大众评审们正私下悄悄讨论着手中票权的归属。
  “小赵,你打算把票投给谁啊?”
  “我向来嗜辣如命,三湘宴的辣度最合我口味,你呢?”
  “我是曲阜人,肯定支持我们老乡啦,孔府宴那可是古代名宴!”
  “孔府宴只是宫廷宴的一个分支,哪有正宗的满汉全席上得台面。”
  “我也觉得满汉全席好吃……”
  “全竹宴也不错啊,我还是第一次吃到全部用竹子相关的食材做的宴席呢……”
  不仅大众评审在低声讨论,专业评委也在交头接耳地笑着点评。
  “我上次受邀在川蜀美食节上吃到过全竹宴,很明显这一次,李少川的技法比之前精进了许多,宴席的搭配也更完善了。”
  “李少川是个可栽培的好苗子,最让我意外的是阮湘琴,之前觉得她是四人中实力最弱,就算跟着顾家学了孔府菜,现在看来,她对家乡菜研究的还是很透彻的。”
  “顾明礼的孔府宴也很让我惊艳,孔府菜后继有人了啊。”
  “说到后继有人,鱼家才是真正的后继有人了,没想到鱼老销声匿迹这么多年,却培养出一个这么好的孙女。宫廷菜的传承只此一脉,也只有鱼家后人所做出满汉全席,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啊。”
  “真叫是少年出英才,没想到这次比赛有经验的老选手竟全都被淘汰了,剩下的竟是一帮二十多岁的孩子……”
  评委席间几个在烹饪界屹立不倒几十年的老家伙们感慨万分,每人的倾向不一,要把票投给谁,每人心中已各有定数。
  选手们齐聚舞台,俊男靓女中,鱼莜并不是最打眼的,好在她的宴席远比她本人要光彩夺目,才使她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场人的谈话中。
  直到大众评审们上台投票,鱼莜的脸上依旧看不出紧张的神色,淡然从容的背后,只有她自己知道为这场宴席她付出了多少。
  从五岁跟着师父下乡,她就跟着师父研习祖传菜谱,只要有一道工序做错了,就会被用竹板打手心。师父主张棍棒教育,打起竹板来绝不手软,有一段时间她的手心伤痕累累,连菜刀都握不住,满汉全席里的108道菜名,她背得比相声选手还要熟练。
  满汉全席里的很多菜色都已失传,流传下来的一部分也基本是靠老一辈的口口相传,或存在师父的手抄本中。也是她基础打得牢,把菜谱都默背了下来,即使没有随身携带家传的手抄本,也照样完完全全地复原了那些菜。
  比如其中一道八宝兔丁,做法很是繁复,要经过焯、腌、炸、炒等六道工序,冬笋、香菇等八宝也有各自不同的处理方法,无论哪一道工序做的不够火候,都会影响菜品最终的口味。
  这道菜她当初整整练习了一个月,才做到炉火纯青,附近山头的野兔都快叫他们爷孙俩吃绝迹了。
  即便是看起来最省力的茶水,也是采用的古法煮茶法,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历经三沸才成型,不然茶叶的香味出不来,白白糟蹋了那么好的茶叶。
  做完了十三道菜,鱼莜才发现厨师服的后背已被汗水浸湿了,手腕还有着隐隐的酸痛,到现在还没有缓过劲儿来。这一回,她可是把爷爷从小教给她的浑身解数的劲儿全使出来了,若还赢不了,她也只能认命了。
  三十位大众评审很快投完了票。味蕾得到极大满足的食客们很感谢选手们的付出,递给他们银汤匙的同时,除了礼节性的握手拥抱,还不忘加上一句“多谢款待”。
  鱼莜送走了最后一位给自己投票的评审,看了看其他选手的桌面,李少川和阮湘琴获得的银汤匙略少,而她和顾明礼获得的汤匙数量乍一看不相上下。
  大众评审们排队下场,七位专业评审继续上台投票。
  比起银汤匙,金汤匙的意义更为重要,七位评审中最年轻一位的年龄都比在场最年长的选手要大,小小的一只金汤匙代表着业内最高最专业的认可。
  等专业评审们全投完票走下台,摄像机拉近镜头,拍到四位选手桌前的清晰画面。
  鱼莜一个人独占了四只金汤匙,三位选手都各有一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