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君临天下_第二百七十六章 言之有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六章 言之有理 (第2/2页)

太上皇朱元璋在位的整整九个年头,大明有一大半时间,是在镇压四面八方的各路诸候,剩下一小部分时间是在抓紧时间恢复生产,重新振作,而等到朱棣从太上皇手中接过大明的担子,那更是新老两位皇帝之间的交替,光是政治上的事情就要处理很久,所以肯定是没有时间搞什么人才选拔的,即便知道人才不足,也只能够暂且这么对付着。”
  朱棣也不擦嘴打断,只是默默的听着,同时脸上各种神情变換,以表示他正在仔细聆听。
  “而如今,已经到了永乐二年的九月份,我大明的国力正处于飞速上升期,不论是农业商业,还是军备实力,都处于逢勃向上的鼎盛发,朝堂政局也变得相当明朗,天下四方也相应的处于安定状态,可谓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是在这种盛世境况之下,却暗暗隐着不足和危机,那就是我大明人才极度缺乏,无论是各地官府的运转,还是朝堂中各级官员,都有着相当庞大的缺口。”
  庞大的缺口?
  朱棣将唐均的提法重新复述了一遍,在嘴里喃喃念叨起来。
  唐均没有在意朱棣是个什么反应,而是微微点头。
  “就是庞大的缺口,别看现在我大明朝野上下有不少官员,似乎各个位置都没有空缺好像人还不少,一点都不缺官员的样子,但实际上真要身处朝堂之中,仔细观察一阵的话,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朝中大部分官员其实都已经上了年纪,绝大多数都是跟着大明开国一起走到现在的老功臣,最少也是中年人士,极少有年轻人。”
  “不是说这些上了年纪的中年乃至老年官吏怎么不好,但是一个庞大的盛世唐朝,是需要新鲜血液的,如果长时间没有新的风气和思潮吹入,那么即便再开明的朝廷,恐怕也会渐渐的蒙上膈朽的灰尘,这是历史所给予的经验教训。”
  朱棣听到这里,不由的沉思起来。
  作为一国之君,堂堂大明天子,这些都是他需要思考醒的地方。
  说实话,唐均所提到的这些方面,朱棣平日里都有所注意到,朝堂说小不小,但要说人数很多的话,其实规模也不怎么大,最起码有资格上朝参与小朝会的四品官,也就是那么些人,朱棣数都数的过来。
  就像唐兄弟所说的那样,如果仔细观察这些人的话的确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跟不上大明进步的脚步,朱棣在日常决议的时候,时常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明明是一个进步的举措,不少宫员就会因为举棋不定者老思想,持反对或者消极态度。
  这其中有不少都是开国功臣,从大明还没建国起,就起打天下的
  如今朝廷官员的平均年蛉,都可以称得上是全体中年极少数的年轻人,那也是功勋子弟,这样对一个成熱的唐朝来说,其实是一个相当不好的现象。
  所以,也的确是需要佽尽一些新鲜的血液,这个科举考试倒还真是个不错的举措。
  当然,这并非要卸曆杀驴,把这些功臣怎么样,朱棣不是这样的人。
  他只是希望能够给朝廷官员体系中注入大的新鲜血,如此一来,朝廷就有了很大的在做某些决议的时候,年轻化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指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